[公告]最新注意事項
星期一, 9月 28, 2009
[資料]鄭子三十七式招式表
鄭子三十七式太極拳
第一勢:預備式、起式
第二勢:左掤
第三勢:攬雀尾 (掤、履、擠、按)
第四勢:單鞭
第五勢:提手上式
第六勢:靠
第七勢:白鶴亮翅
第八勢:摟膝拗步
第九勢:手揮琵琶
第十勢:摟膝拗步
第十一勢:搬攔捶
第十二勢:如封似閉
第十三勢:十字手
第十四勢:抱虎歸山
第十五勢:斜單鞭
第十六勢:肘底捶
第十七勢:倒攆猴
第十八勢:斜飛式
第十九勢:雲手
第廿勢:單鞭下式
第廿一勢:右左金雞獨立
第廿二勢:右左分腳
第廿三勢:轉身蹬腳
第廿四勢:左、右摟膝拗步
第廿五勢:進步栽捶
第廿六勢:上步攬雀尾 (掤、履、擠、按)
第廿七勢:單鞭
第廿八勢:玉女穿梭
第廿九勢:左掤、攬雀尾 (掤、履、擠、按)
第卅勢:單鞭下式
第卅一勢:上步七星
第卅二勢:退步跨虎
第卅三勢:轉身擺蓮
第卅四勢:彎弓射虎
第卅五勢:轉身搬攔捶
第卅六勢:如封似閉
第卅七勢:十字手合太極
閱讀全文...
[資料]課堂筆記 97.09.27~98.07.05
將平日與鄭教練習練推手時,教練諄諄提示之要點與心法記錄,加上自已心得體會筆記留存,今提供大家分享,便師兄弟及太極拳愛好者參考。功夫無息法自修,還望不吝指教!
97.09.27(六)
.鬆得快,讓來力無著力處,如被黏上即難化解。而要鬆得快,必反覆推手練習。從腹部(丹田)鬆開或肩肘鬆開,視狀況練習,但最終還是在「鬆腰」、「腹內鬆淨」。皮膚的敏銳度,要感覺對方碰上就像針札到一般,自已須迅速鬆開。
. 鬆化再提勁,再發勁,再連續發勁,即纏絲勁綿綿若存,滔滔不絕,待對方纏住、緊縮,再發勁送出。
. 鬆化再發勁,較易發得出勁道。
. 上有提勁,為虛靈頂勁;下有沉勁,為鬆沉入底。此如張弓蓄勁,最能發出鬆彈勁道。
97.09.29(日)
. 黏住對方,對方欲抽手時,要鬆鬆的黏住,因己已於內在蓄好勁,鬆沉之作為即在蓄勁,拉好弓,等對方比自己硬時,對方即成箭,隨時可放箭射出。
.來力要鬆柔貼住,隨其力之去向,待對方力盡欲抽手,隨即黏住,並以蓄好之勁,在「合」之情境中得機得勢而發勁。
.「合」之功夫,在讓自己徹底鬆淨後,化為液體(如水),並及於氣體(如空氣),在無我之境下,將對方包裏住,籠罩住,使不得脫身,而化被動為主動,主宰對方去留。「合」之最高境界,其實就是「無我」之境,即莊子「庖丁解牛」中無厚之刀的境界,而後「游刃有餘」不待言矣。
. 「纏絲勁」,如繫物一圈一圈、一波一波的纏住對方,愈纏愈緊,讓對方毫無退路,如竭澤而漁。對方僵硬易纏住,若鬆則要多纏幾圈才能纏得住。
97.10.03(五)
. 手臂被往後牽動時,身體會微微向前,以利於發勁,這時全身仍得保持鬆柔境界,手臂不可用力,手臂仍是原位鬆開,只承受對方勁力,並隨其勁力而走。
.鬆得快,不能讓對方搭上手再鬆,被搭上手再鬆,就太慢了。易受制,喪失輕靈之妙。要感覺對方手如針剌,敏銳去感覺回應,並迅速放鬆。
. 先鬆,再隨來勁走化,而不是自己走化。打拳也是,鬆以後,只意念上想跨腳,自然能鬆沉轉換,而不是鬆了以後,意念再沉以便跨腳,如此就失去腳上之輕靈。
. 跨步履手,先鬆沉,再貼合對方,以己之鬆柔如水,滲透融合為一,再最後發勁。如貼合不密,中有空隙,易讓對方有可趁之機,反受制。
97.10.04(六)
. 鬆化後發勁,要再鬆一次再發出,勁道比較強勁利落,發時必須輕輕鬆開再發出,使中間無空隙,但不存著打人意念,也不可急發勁,急或存「打」意念,都挾帶手力拙力,而不利落。
. 腳掌不宜太用力,必鬆柔貼地,所謂「鬆平落地」,愈練愈輕柔,手腳皆然。腳掌如還會酸痛,則須再修正調整,看腳底是否鬆空?是否鬆沉入底?
97.10.05(日)
. 鬆是蓬鬆,是膨脹的鬆,而不是身體軟掉,塌陷的鬆。要從丹田鬆淨、鬆腰等意念去鬆。由丹田腰際放射狀鬆及於全身,像氣球充了氣,以接來勁。一接來勁即隨其力道「沉」化其來力,再以湧泉保持鬆柔軟彈力,讓尾閭提勁,傳遞至對方僵硬點,慢慢滲透,由此穿透其中心點,使其中心與重心拆離而失去重心平衡,而拔根。拔根後即可輕而易舉的將對方發出。
. 鬆時必保持「原空位」,從內在意念鬆,讓外形不變。如稍一移動或變形,即有亢或丟的可能。「預先鬆」要保持「原空位」,空位由對方填補,以形成「合」,合至無空隙,即可「出」。此為拳經「引進落空合即出」之原理。
97.10.08(三)
.沉是腳底放鬆放柔,讓身體像自由落體般漸漸墜沉,與對方接觸處(手或臂)在不脫離狀況下,就形成黏吸之力,像吸盤般吸住而引進。有如翹翹板軸心不移動只是轉,以一端移動去牽動另一端所受重力。腳底一沉,與對方接觸點隨即浮起,一沉一浮,形成飄浮狀態。沉下時,手臂乃至於全身不可抽回或內縮,腳也不可蹲下,否則就僵硬,做不出沉浮之效果。
97.10.11(六)
. 鬆沉化解來勁,隨即提勁,「合即出」,「即出」是發勁,很自然的送出,熟能生巧,微妙感覺對方已經被「合」,對方未鬆而是僵住,自己已微微感覺到,自己從尾閭(及腹內、丹田)提起的勁;源源不絕的傳遞到周身,這叫「氣滿周身」。與接觸點,一接觸,從輕微的點,擴展成線、面、體,像大浪般,襲捲對方。其勢可以如舖天蓋地,可以如長江大浪,滔滔不絕。加在對方身上是全面性、全體性,不是只有局部,如只有局部,則可能發的不是勁,而只是拙力。
.若來力太快,與其形成彼此僵持,在身形不變,丹田瞬間鬆淨,尾閭提勁傳遞到接觸點,也可發勁打出,只是這是權宜方法,是非常方法,是使暗勁方法。
.對方懈掉或僵住,即丟和頂時,勁道自然穿透其中心點與重心點,讓二者無法連結,中軸被切割破壞為兩截,此時即已失衡,輕輕推進,即可跌出。
97.10.12(日)
.只練「輕」,不練「鬆」。雖然好像靈活,其實只是閃避,不是走化。「輕」只是去知覺,去靈感對來來勁,還是要全身由內之鬆透,才能徹底化卸掉來勁,並產生自由落體現象,而提勁畜勁,以達張弓蓄勁效果,否則只是以輕靈閃躲,終無還擊功能。
. 破解只輕不鬆方法,不能以重量加之,要輕放其接觸點,再瞬間發出,讓其措手不及。
. 腰腿一定要鬆,腰腿鬆上半身才會鬆。沉肩、墜肘坐腕,其實只有一個鬆字,而關鍵還是腰腿的鬆沉,〈太極拳論〉所謂「有不得機得勢處,身便散亂;其病必於腰腿求之。」
97.10.26(日)
. 預先鬆,鬆的快,才能適時有效的化解來勁。但須先鬆,手上懸空,無對方著力,很難真正鬆,必須練到蓬鬆,鬆時有飄浮飛揚感,在與來勁接觸時,輕輕黏住走化,若非如此,軟輕只是懈掉,一接來勁即刻凹陷,所謂「飄飄蕩蕩浪裡鑽,上輕下沉不倒顛。」上身飄浮,下身沉重,這種感覺不練出來,很難達到「鬆」的境界。
. 鬆之走化,必須徹底卸掉來力,而非中途運勁,徹底卸掉化淨,再提勁,走化形成圈圈,拔其根,合其勁。
97.10.29(三)
.鬆化過程都要維持「美人手」的形態,鬆柔而形不變,以配合下盤鬆化。「美人手」不僵不懈,若手捲曲,則易懈,而未能黏住對方來勁。維持「美人手」形態,一方面可以呈現「原空位」之狀;一方面黏住來勁,易於發勁。
. 肩要鬆,肩鬆才有飄浮感,行拳時所有筋絡鬆開,形不變,全身要有飄浮感,腳底「踩浪花」,也要有飄浮盪浪的感覺。
. 必須體會身體「中軸線」,由腳而膝而腰而頭,形成一中軸線,有中軸線,勁才能發出。
97.11.09(日)
.「飄浮感」、「踩浪花」、「頂頭懸」、「腹內鬆淨」、「開胯擴膝」、「美人手」,這些都是重要太極拳概念,必須細細體會,作為盤拳或推手基本準則,行拳前都要先思量一遍。
. 老子云:「虛其心、實其腹、弱其志、強其骨。」乃是腹內鬆淨,氣斂入骨的內在功夫。
. 其又云:「天地之間其猶橐籥*乎,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。」乃行功之重要入門,也是「法自然」之境界。
*註:橐籥(ㄊㄨㄛˊ ㄩㄝˋ)-古代冶煉時用來鼓風吹火的裝置。現在稱為「風箱」。
97.11.12(三)
. 鬆時要保持張力,像水的表面張力,愈薄愈好,功夫愈練愈細,以維不懈狀態,但丹田必快速鬆淨,以化解來勁,丹田預鬆,來勁被引進落空,丹田形成一圓球,靈活轉化,化解卸除來勁,並發出勁道。
.全身保持鬆柔,所謂「虛靈在中」。聽勁鬆化在丹田,靈活敏銳也是在丹田,丹田鬆得靈,就能轉化來勁,輕而易舉的將來力化解並發勁。
. 不能(來不及)第一時間鬆化時,手或身先稍微頂住來勁,再以丹田鬆化,但這是權變,非最上層功夫。
97.11.21(五)
. 鬆沉時雙腳仍是鬆柔,甚至感覺空的境地,待尾閭提起定調後,腳才有著地感,但不用力踩實。
. 提尾閭時,腳掌有如抓地感,即是自然抓地,而非刻意以腳趾去抓地,腳底仍須持續保持鬆柔。
97.11.26(三)
. 推手時,手掛在對方身上,輕輕的,聽對方動靜,對方如不動抗住,即可發勁。如丟逃,則貼隨至對方頂住即可順勢發勁。
. 手輕是為聽勁,鬆才是根本,輕不一定鬆,但鬆一定可以輕。
. 輕掛彼方身上,對方已鬆,放上去即會感覺沉,如不沉,即可能抗住。聽勁要敏銳到皮毛觸感,甚至靈感到氣流的感應,〈授密歌〉所謂「西山懸磬」。
97.11.29(六)
. 丹田放鬆,肩膀亦要鬆,二者可以反覆練習,以達鬆透境界。
. 化與發都要在輕輕鬆鬆之下完成,「不動手」、「不動身」無形無象,全體透空,是在微秒細緻中進行,開始大動作習慣慢慢再修成細微。
. 力量化掉時,會形成一個圓圈,即使尾閭已提起,身體(尤其手臂)仍是鬆透狀態,在與來勢進入「合」時,於接觸點由尾閭之勁接上而發勁,做得不完整,發勁便不利落。
. 手輕輕按掛對方,聽其動靜,對方一僵隨時可發勁。自已則隨時鬆化,手不宜自動,身不宜自轉,放鬆丹田,聽來勁即可。
97.12.03(六)
. 鬆即是不丟不頂,始終保持鬆空境界,所謂「無形無象,全體透空。」不管是腹內鬆淨,丹田鬆開或尾閭提起時,仍維持不丟不頂狀態,全身有飄蕩的感覺。自走,即是丟,走要黏著對方來勁,節節貫串的動;僵硬即是抗,不受力,但又能黏連貼隨方是不抗。
. 來勁(或力)化乾淨,才能發勁,化乾淨是在尾閭提起後,全身仍是鬆空的連續化來勁,化到對方根被拔起,或抗住,再以第二次丹田放鬆提勁,發出勁道。絕不可尾閭提起身即僵硬。也不可尾閭提起同時發勁。這是拳經「活似車輪」的原理。
97.12.10(三)
. 黏是在「合」的情況下,不丟不頂的聽來勁動向,再化被動為主動,伺機發勁。
. 「合」是鬆空以後讓來勁填入自己所讓出來的空,磨合以後再借力使力,發出的勁才會利落。
. 盤拳架時,尾閭提勁儘量縮小,不要刻意用力(或意)提起,而是意念放尾閭,讓尾閭自然提起轉正,以達「尾閭中正中會頂」,如此膝蓋才會保持微屈(自然微屈),而不是挺直。膝蓋挺直較會傷及腳踝,而且失去虛靈鬆活。
97.12.22(一)
. 推手時,對手如不跟進,其勢停住不動,如能聽得到,表示你的手感比對方輕,即可得機而發勁。如來力大,不可立即用小圈圈短勁發出,此易形成硬碰硬,必先引進落空,再以小圈藏大圈方式發出,即得勢發勁。
. 接手時,腹內立即鬆淨,以節節貫串於手上接觸點,不可只是手上局部輕或鬆,此易懈掉,被來力壓制而失機失勢。
98、元.3(六)
. 預先鬆以待來力,接觸時,意念還是維持丹田與腳底湧泉之鬆柔,不要去注意接觸點。(通常是手或手臂),一注意接觸點,接觸點易亢或丟,因為意念放上去,不自覺就形成亢或丟。接觸點不必在意,將其視為聽勁窗口而已。
.接來力,不必刻意去主張沉左或沉右,沉前或沉後,丹田與湧泉放鬆,來力自然會沉入任何一腳,也就是說來力自然會給方向。【祕經】所謂「無形無象,全體透空」。「無象」或可解為「無向」,又【拳經】所謂「立如平準,活似車輪。」平準隨秤物自然浮沉,自然浮沉才能如車輪般靈活圓化,也才能「偏沉則隨」。
98、元.4(日)
. 莊子說:「真人之息以踵,眾人之息以喉。」太極拳講求「鬆沉入底」,全身鬆透,氣隨意沉入丹田,透入湧泉,如水之就下,應即「息以踵」之境界。太極拳呼吸講求「細、靜、慢、長」,非刻意,而是全身鬆柔,氣息自然養成「細、靜、慢、長」,而非憋氣、鼓氣可達到,憋鼓氣反而造成心悸、心跳急速更是反效果。惟有以意念導引,氣自然養成深長,莊子又曰:「古之真人,其寢不夢,其覺無憂,其食不甘,其息深深。」這都是養生之道從生理與心理產生的境界,因此太極拳是身心合一的養生之道。
. 孟子曰:「以理率氣。」以太極拳而言,意念是主帥,氣是部眾,部眾自然隨主帥而行動,才不至於紊亂,才是一支好軍隊。乃至最高境界,意氣如一,天衣無縫,純任自然,亦即莊子所謂「聽之以氣,而不聽之以心」,以氣聽即自然回應,平常心之境界。不須加思索,舉手投足,皆符合自然節奏。
98、元.8(四)
. 「彈尾閭」,鬆沉之後,尾閭要有彈起的感覺,如果沒有這種感覺,表示身體沒有鬆沉入底。尾閭彈起,身體依然保持鬆柔狀態,與來勁進入「合」的情境,待對方頂抗或丟逃,即可順勢發勁。
. 鬆沉愈徹底,尾閭彈起愈自然,愈滑順,發出勁道愈清脆利落。鬆沉未入底,發出勁道難免還夾雜一些拙力成分。所以鬆得徹底,沉的徹底,才是太極的真功夫。
98、元.13(二)
. 化與發的理念必須整合,如此在鬆化接著發勁時才不會中斷,一中斷氣就斷,不能連成一氣就發不出勁。所以在鬆化當下即要含有發勁的念頭,但不一定要發勁,要不要發還要看對方抗或丟而定。
. 發勁是用「彈尾閭」的功夫,尾閭彈起時,全身仍要不著力,維持鬆柔,尾閭彈起自然瞬間發出利落勁道。意念不刻意放在接觸點。如意念放在接觸點,接觸點即產生拙力,勁道即失去鬆脆利落境界。
. 「彈尾閭」,與太極前輩大師董英傑所謂「吊襠」,應是同一功夫。(見董英傑【太極拳經驗談】。)
98、元.15(四)
.「黏」是自己鬆柔的狀態,讓對方陷入泥淖般,其力愈大,其陷愈深,愈不能自拔。此時,自己之鬆柔如液體般,無空隙的包裏住對方,這就是「合」。此刻尾閭彈起即可發勁。尾閭彈起,還是保持鬆柔,使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之境,方能有讓人猝不及防的勁道。
. 手感輕,看是靈活,雙手揮舞,其實並不鬆。應對時,不必隨其手勢起舞,一鬆沉提勁往前送,以突穿其身體之意念,直線向前,此時,其為自救,又因不鬆,身體或手上必然產生抗力,即可順勢發勁送出。
98、元.18(日)
. 「彈尾閭」,其實只是將意念放在尾閭,不是刻意去彈或是去提。意念放尾閭,尾閭自然在鬆柔中轉正,而完成蓄勁待發的氣勢,【十三勢行功心解】所謂「曲中求直,蓄而後發」,大概指的是此種境界。
. 身愈鬆沉,尾閭彈得愈細,發出的勁道愈乾脆利落。且因身形維持在鬆柔狀態,蓄勁過程在短暫中順勢完成,不易被察覺,待對方犯錯,即可將對方如箭般射出,所謂「蓄勁如張弓,發勁如放箭」。【十三勢行功心解】
98、元.20(二)
. 「彈尾閭」,只是將意念放在尾閭,而不是彈起,更不是將身體彈起。勁與尾閭蓄存狀態,身體依然保持鬆柔,腳底依然鬆空。如此較能化淨來力,且勁道能謹密沉靜,應變空間也會變大。身形太快彈起,應變空間易變小,如不能得機得勢,自己反陷進退兩難局面。
. 尾閭不刻意彈起,身形不立起,拳架盤起來高低起伏變小,即能讓拳架在自然鬆柔中保持一定高度,上下震盪在外形變小,功夫由開展而入於縝密,身心進入更高的鬆靈境界,正如李雅軒大師所謂的「輕靈勁」。(見張義敬【太極拳理傳真】),但切記非刻意將拳架外形拗成一定平面高度,硬拗只是「僵勁」的死拳,差之毫釐,繆以千里!
※ 李雅軒大師把太極拳分成五種勁,一、僵勁,二、僵柔勁,三、鬆沉勁,四、輕靈勁,五、虛無勁。
98、元.21(三)
. 鬆沉得法,意念放尾閭,外力接觸點不反應,全身鬆透狀態,此時如外力加緒於己身,全身會如充滿氣的球般,將外力彈出。彈出點不一定是接觸點,也可能對方任何抗力點,鬆柔的膨脹勁道自然會找到出路。
. 鬆柔狀態,尾閭存意念,並非彈起尾閭反擊來力,而是用尾閭彈起化掉來力,但尾閭只是意念,並不是彈起身體,亦不浮起。如此發出之勁道方會利落強勁。
98、元.24(六)
. 【十三勢行功心解】曰:「能呼吸,然後能靈活。」一呼一吸之間蘊含走化與蓄勁功夫。丹田一鬆,氣沉呼出,配合來力深淺,按節奏呼出,即所謂的「吐故」;意念放尾閭,立即轉為吸,全身飽滿,勁亦湧現,即所謂「納新」。一呼一吸之間,身形在不丟不頂之情境下,依節奏運行,亦即「以心行氣,以氣運身」之道。又曰:「意氣須換得靈,乃有圓活之趣。」呼吸轉換順暢,身體隨之鬆活,即所謂「靈」,如手亂動,身體亂轉,就不是「靈」,而是妄動,氣反而中斷成憋氣或急氣,身形變僵或懈塌,就是「不能呼吸」,不能呼吸就不能靈活,就缺少圓活之趣。
.「虛靈在中」,全身保持鬆活,尤其胸口鬆,心無罣礙,身體任何部位都能化,都能鬆。「全身是手,手非手。」勿須窮於應付接觸點,全身在虛靈境界,呼吸靈活,自然能牽引來力,化解其攻勢,甚而產生化發勁道。
98、2.2(一)
. 初學太極拳不能從「呼吸」入門,意念執著呼吸與動作,反而手忙腳亂,或憋氣、促氣。練到全身可放鬆,可以鬆沉入底階段,表示功夫有一定程度,這時候就慢慢感覺盤架子或推手只剩下呼吸。在全身鬆柔境界中,呼吸是全身的呼,全身的吸。呼吸再也不只是肺或丹田的事,而是身體在動作、運轉虛實之間的節奏,全身從內臟到骨骼經絡像在自我按摩般舒暢輕鬆。
. 全身性鬆沉呼吸有如大自然節奏般,春夏秋冬,二十四節氣,七十二候,都是在大地的一呼一吸間運轉交替,讓天地萬物得以生生不息。因此,太極拳應是一種回歸自然的功法,一種以人身的小宇宙展現大千世界大宇宙的生機理則。大地如何生息,涵養生機,人就應學習遵循,以立定養生之道。與吐納導引之氣功相比,太極拳全面性鬆沉之「細、靜、慢、長」呼吸,就是真正最好的吐納氣功。
98、2.21(六)
. 「沾」,輕輕將手掛在對方身上,此時自己手肩要保持鬆柔,以鬆去沾,一方面有利於微妙聽勁,清楚察覺對方動靜,視對方丟、頂、鬆而決定如何回應,一方面如對方還擊時,自己早己「鬆」了,讓對方毫無借力機會。
. 沾連貼隨都要全時保持在鬆的境界,不用任何拙力,沒有拙力,就不會給借力,全身重心也能保持在平衡狀態,雖身形有變化,手臂延伸,但因為是鬆柔的延伸,仍不會給借力機會。
手不連隨,易失去探測察覺對方動機訊息,連隨但保持鬆柔,做到「我知敵,敵不知我」。才能隨時掌握情況。
98、2.23(一)
. 腹內鬆淨,提尾閭,意念輕放尾閭,此時吐氣(哈)與吸氣(哼),中間須有一轉換。丹田氣一放,尾閭一收,身體仍維持鬆柔狀態,「轉換虛實須留意」,轉換之際有虛實感覺,即是提勁功夫。
98、2.28(六)
. 沾上對方時,肩、腕、手都要鬆,鬆著沾,聽對方動靜,對方頂或丟時,即可發勁,如鬆則繼續連著,但仍保持鬆沾、鬆連,讓對方一點借力都沒。但不能不連,不連就很難測知對方反擊路線,對己反不利。
. 手雖然連著對方,但一點都不用力,此非內鬆之功不可。外觀不露痕跡,鬆鬆柔柔,對方用力反擊,可讓其如陷泥淖之中,欲進不得,退亦不得,隨我宰制。
98、3.10(二)
. 對方手未掛到己身之前,先要鬆,被掛上再鬆就已來不及。隨即沉,引進來力,讓來力沒任何著力處。但沉不是丟,是整體性的放鬆之後,身體鬆沉。「丟」是局部(通常是手)緊縮或退縮。「沉」會呈現圓球化勁,「丟」則陷於凹凸之僵硬。二者本質上有大差異。
. 「一羽不能加,一蠅不能落。」宜在介於丟與頂之間的「鬆」與「沉」求之。不丟不頂,以迎接來力,內觀自己身心的鬆沉與提勁。使來力自然被送出而不覺,這才是太極功夫。
98、3.11(三)
. 推手猶如盤拳架,不管對方來力如何,只要循著自己鬆沉節奏進行,勿須等對方手掛上。等對方手掛上,即已抗力給對方,已落入「頂」之誤;自己手縮回,屬局部鬆,身體不沉,已落入「丟」之誤。按自己節奏進行,對方手按上來,自己已能呈現「一羽不能加,一蠅不能落」之情境,將對方力量引進落空。對方如中途變招,不按手臂而去推身體,這時因鬆沉與提勁不斷的運作之中,足以將來力反彈而出。勿須去理會,或用手去擋,或想再去化,都是錯的,只要依自己鬆沉提勁節奏進行即可。
. 鬆沉提勁之連續性節奏,就像旋轉中的球體,一碰觸會被彈出,又像拉開的弓,一碰其弦,即被射出。
98、3.20 (五)
. 吐氣時腹內鬆淨為「含胸」;轉換時,氣一放,變吸氣。胸肩鬆開,同時尾閭自然提起,為「拔背」。含胸拔背為吐氣吸氣之內在鬆柔,而不是身體刻意縮胸與挺胸。縮胸與挺胸使身體僵硬,已非太極之道。
. 拔背時尾閭自然隨之提勁,但身體仍維持高度,不會浮起,浮起乃因過度用力或腳蹬地,已失腳底鬆空與用勁不用力的拳理精神。
98、3.25(三)
. 「太極無手,有手非太極。」是指腹內鬆淨,蓄勁完成之後,胸口鬆開,肩背鬆開,手自然無力。此時,有手等於無手,因意念不在手上,意念如在手上,就是有手,有手身體僵硬,無手可輕鬆化解來力,引進落空合即出,將勁發出。
. 盤拳架,手的動作是鬆沉之後,尾閭提勁之「節節貫串」,是整體性動盪,而非局部亂動,局部亂動易受制於人。
98、4.11(六)
. 「鬆沉」:先鬆後沉,雖動作看似連為一體,但先沉易變成「蹲」,故輕靈敏銳應在「鬆」上要求,由鬆而自然沉,較可體現「自重量」的沉。
. 「無畏」:推手必建立無畏精神,不怕被推出,隨時可以被推出而無所謂,如此心中「無畏」,才能身心徹底放鬆,而達到鬆柔境界,否則遇到硬手或快手,就難免丟頂。
.「輕靈」:沾連對方必輕,一重即被借力。
. 「鬆淨」:化得乾淨,不急著反擊,鬆得乾淨徹底,自然能以勁道還給對方,不必刻意反擊。
98、4.12(日)
. 能鬆沉,勁道自然會找到出路,所謂「自然得路」,在鬆柔的飄浮之下,像洪水遇到阻礙物,順勢衝擊而使崩落。其崩落點即在勁道達到的阻礙點上。
. 如刻意去推對方,就只是用了力,只是局部使力,而不是勁,勁必來自於鬆沉與飄浮的「勢氣」。
98、4.13(一)
.「虛靈頂勁」,與「腹內鬆淨」,有如上下對拉,在意念上,形成一懸吊狀態。一上一下,讓氣之運行保持均勻完整,鬆而不懈。
. 「虛靈頂勁」,意念上有如頭髮被束起往上拉,此時腳底如能鬆空,身體就如飄浮的木頭,稍一蕩開,就能形成強大勁道,像大鐘的撞錘般,懸吊才能輕而易舉的撞出氣勢。
98、4.22(三)
. 「鬆」只是丹田鬆開,在「頂頭懸」狀態下,形成張力,隨時發勁,而不是凹陷。沒「頂頭懸」,易形成凹陷,勁就不勻整。
. 掛在對方身上的手要輕,一用力,就成肉掛上肉架子般,變僵死遲鈍。輕掛就能鬆得快,而達到「靈」的境界,且輕則易鬆,易發勁,並讓對方不知不覺。
. 鬆沉之後的飄浮必保持肩鬆,所謂「沉肩墜肘」,肩一聳起,身體即僵硬,易受制於人。胸口鬆開,帶動沉肩墜肘,亦成「拔背」之勢,尾閭之勁自然提起,節節貫,以至於頂心,而形成全身充滿勁氣之狀。
98、5.30(三)
.接勁時,先「引進」,再「落空」。「引進」時,雖身形已鬆沉,但「落空」時再鬆一次,讓腹內鬆淨,使鬆沉能產生一股「勢氣」,也讓對方根被拔起。
. 先引進再落空的方式,就不必最後用小圈圈發勁,勢氣本身已是蓄勢待發。若大圈圈去化,最後還是要以小圈圈發勁。
. 先「引進」時,是讓對方黏上,引進二三分時,即以「落空」帶入沉中,而產生勢氣,剛好完成蓄勁。
98、6.12(二)
. 第一時間「鬆」時,由腹內鬆淨,鬆到背部,可以讓腳底的沉重感較輕,腳底變靈活,更有利於發勁。亦即不是由丹田鬆到腳底,而是鬆到「背部」,再到肩部。
98、6.14(日)
. 「鬆」必養成自然習慣,隨時隨地,不分防守或攻擊,靜止或走動,手搭上對方時,全身已鬆。對方反擊或突發攻擊,腹內立即可以沉,並盪出勁來。能如此才是太極所講求「鬆」的境界。可以無懈可擊,否則,稍一懈怠,或僵硬,待被搭上時才要鬆,就易輪為左支右絀,受制於人。
98、6.20(六)
. 欲發勁,於盪起時,身體必須微微前進,以貼近對方,做好「合」的動作,如與對方距離太遠,就難以發出強效的勁。
.無論如何,所有反應都在丹田的鬆,意念不可放在手臂與其他肢體部位,只許放在丹田,由丹田的鬆及沉以吸納回應對方來力。意念放在肢體部位,該部位立即變僵硬。且意念所及必會作出動作,於是變成局部動作,而成凹凸面,凹凸很容易被鎖死。
98、6.26(日五)
. 鬆沉飄盪,像水草,隨水流。而飄盪,柔弱無力,綿綿無骨。又像揮舞的彩帶,又像揮動的馬鞭。彩帶馬鞭本身柔軟不著力,隨握把而盪動飄浮。
. 推手中,何以被鎖死? 其因在鬆得不夠快,待對方手掛上時即失先機,此時再要沉化,即成凹陷。鬆得比對方來力快,自然能沉化成圓。
98、6.29(一)
.盪起時,全身仍須處於鬆透的狀態,才能發出清脆利落的勁,稍存僵硬,手上有力,不但容易被借力,且發出的勁,只是拖泥帶水,不利落。
. 愈鬆愈能粘住來力,愈能與來力融為一體,愈能達到「合」的情境。
. 發勁存乎「意念」,意念所出,全身經絡運行會整為一體,形成放箭般勁道。所以基礎功力的訓練,有如練兵,意念如司令,平常訓練有素,一上戰場,司令一發令,全軍自然可不假思索,一致攻向目標。
98、7.5(日)
.肌肉筋骨放鬆,以原空位放鬆,待來力微觸時,觸點瞬間觸動尾閭,尾閭隨即鬆沉,以回應來力。如蓄勁,如張弓。遭對方一碰觸,尾閭一點即如箭尾之抵住點,將箭引入,弦拉開,即完成蓄勁程序。
閱讀全文...
星期六, 8月 29, 2009
[資料]太極散手招式表
上手 | 下手 | ||
順序 | 招式 | 順序 | 招式 |
01 | 上步捶 | 01 | 提手上勢 |
02 | 上步攔捶 | 02 | 搬捶 |
03 | 上步左靠捶 | 03 | 右打虎 |
04 | 打左肘 | 04 | 右推 |
05 | 左劈身捶 | 05 | 換步右靠 |
06 | 撇步左打虎 | 06 | 右劈身捶 |
07 | 提手上勢 | 07 | 轉身按 |
08 | 折疊劈身捶 | 08 | 開勢搬捶 |
09 | 右橫脟手 | 09 | 換步左野馬分鬃 |
10 | 下勢右打虎 | 10 | 轉身撤步履 |
11 | 上步左擠 | 11 | 向右轉身按 |
12 | 雙分右蹬腿 | 12 | 摟膝指襠捶 |
13 | 上步右採脟 | 13 | 換步右穿梭 |
14 | 左掤右劈身捶 | 14 | 白鶴亮翅蹬腳 |
15 | 摟膝上步左靠 | 15 | 撤步撅左臂 |
16 | 轉身按履勢 | 16 | 雙風貫耳 |
17 | 進步雙按 | 17 | 下勢搬捶 |
18 | 單推右臂 | 18 | 右搓臂 |
19 | 順勢按 | 19 | 化打右掌 |
20 | 化推 | 20 | 化打右肘 |
21 | 進步採脟 | 21 | 換步撅右臂 |
22 | 右打虎 | 22 | 轉身撤步履 |
23 | 上步左擠 | 23 | 回擠 |
24 | 換步雙分右靠 | 24 | 換步轉身左靠 |
25 | 打右肘 | 25 | 轉身金雞獨立 |
26 | 退步化 | 26 | 雙分上步左蹬腳 |
27 | 後退轉身上步靠 | 27 | 退步撅左臂 |
28 | 轉身換步右分腳 | 28 | 雙分右摟膝 |
29 | 轉身換步左分腳 | 29 | 雙分左摟膝 |
30 | 換步右靠 | 30 | 回右靠 |
31 | 上步左攬雀尾 | 31 | 右雲手 |
32 | 上步右攬雀尾 | 32 | 左雲手 |
33 | 右開左掤右劈身捶 | 33 | 側身撇身捶 |
34 | 上步高探馬左蹬腳 | 34 | 白鶴亮翅右靠腿 |
35 | 轉身擺蓮 | 35 | 左斜飛式 |
36 | 刁手蛇身下勢 | 36 | 右斜飛式 |
37 | 左打虎 | 37 | 轉身撇身捶 |
38 | 倒攆猴一 | 38 | 上步左搧 |
39 | 倒攆猴二 | 39 | 上步右搧 |
40 | 倒攆猴三 | 40 | 上步七星 |
41 | 海底針 | 41 | 扇通背 |
42 | 手揮琵琶 | 42 | 彎弓射虎 |
43 | 轉身右單鞭 | 43 | 肘底捶 |
44 | 上步十字手 | 44 | 換虎歸山 |
45 | 轉身退步履 | 45 | 上步轉身履 |
46 | 上步轉身跨虎 | 46 | 轉身退步跨虎 |
閱讀全文...
[公告]新班招生
誠心歡迎高雄地區對太極拳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加。
課程內容:
基礎心法
鄭子37式拳架
實用太極推手
上課時間及地點:
星期六 下午4:00~6:00 高雄美術館
想知道更詳細的訊息,請來電
0939768310 鄭仲擇教練
閱讀全文...
星期二, 7月 14, 2009
[教學]七月訓練重點
教練:鄭仲擇 TEL:0939768310
地點:千禧公園教練場
教學重點:
1、要鬆腰胯,必先鬆肩背。不鬆肩背,難以鬆胯。
2、鬆腰落胯的訓練,動盪一氣完成。
3、落尾閭。
記錄時間:7/14
1、利用作用力及反作用力。如重物入水,反彈而起。
記錄時間:7/16
ps:詳細運用方式,請詢問教練。
不好意思,之前小弟我因為準備考試,網站較少更新。
近期會將陳老師的太極課程筆記、散手影音示範陸續貼上,
敬請期待。
閱讀全文...
[公告]高雄世運會技擊類賽程表
星期三, 5月 27, 2009
[記錄] 屏東縣太極拳協會98年度會員大會 表演記錄
星期三, 4月 29, 2009
星期日, 4月 12, 2009
[教學]四月訓練重點
地點:千禧公園教練場
拳架教學重點:鬆腰落胯時,配合「虛靈頂勁」,再含胸拔背。
記錄時間:4/13
楊澄甫之「太極十要」
ps:詳細運用方式,請詢問教練。
閱讀全文...
星期一, 3月 30, 2009
[公告] 05月03日 活動表演
日期:民國98年5月3日。
地點:屏東縣枋寮鄉建興國小活動中心。
(屏東縣枋寮鄉人和村建興路39號)。
此次活動由「屏東縣太極拳協會」主辦,本拳社在當天,
亦有安排「太極推手」及「太極對劍」兩項表演節目,
有興趣的拳友可向鄭教練詢問參加。
鄭教練 TEL: 0939768310
閱讀全文...
星期一, 3月 02, 2009
[教學]三月訓練重點
地點:千禧公園教練場
拳架教學重點:1、鬆腰落胯、含胸拔背、沉肩墜肘、形於手指,節節貫串
。。。。。。:2、鬆腰落胯時,開胯腳不踩實,重心在前腳掌
記錄時間:3/30
楊澄甫之「太極十要」
推手教學重點:美人手、滲透小圈發勁
記錄時間:3/15
太極拳秘要圖解拳段說:「腕節豎直,不可歪曲。」
圖掌段說:「相傳美人手,手背筋不浮露,無論何式,腕背皆要豎直。」
拳架教學重點:邁步輕靈、鬆空雙腳
記錄時間:3/4
「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」
「足欲向前先挫後」
ps:詳細運用方式,請詢問教練。
閱讀全文...
星期一, 2月 09, 2009
[教學]二月訓練重點
地點:千禧公園教練場
推手教學重點:磨盪、推手動盪的互練
記錄時間:2/20
推手教學重點:攻者沾連黏隨,防者鬆沉入底、哼哈陰陽吐納
記錄時間:2/16
「進之則愈長,退之則愈促。」
「引進落空合即出,沾連黏隨不丟頂。」
訓練重點:哼哈二氣、意氣虛實圓活。
記錄時間:2/10
源自拳經、體用歌:
「刻刻留心在腰間,腹內鬆淨氣騰然。尾閭中正神貫頂,滿身輕利頂頭懸。」
「以心行氣,務令沈著,乃能收斂入骨。以氣運身,務令順遂,乃能便利從心。」
「精神能提得起,則無遲重之虞,所謂頂頭懸也。意氣須換得靈,乃有圓活之趣,所謂轉變虛實也。」
「拿住丹田練內功,哼哈二氣妙無窮,動分靜合屈伸就,緩應急隨理貫通。」
「太極十三式,妙在二氣分陰陽。」
「能呼吸。然後能靈活。氣以直養而無害。」
詳細內容:請詢問教練。
訓練重點:提尾閭、身形不變、起伏減少
記錄時間:1/18
源自拳經、體用歌
「勁以曲蓄而有餘。心爲令。氣爲旗。腰爲纛。先求開展,後求緊湊,乃可臻於縝密矣。」
「刻刻留心在腰間,腹內鬆淨氣騰然。尾閭中正神貫頂,滿身輕利頂頭懸。」
詳細內容:請詢問教練。
閱讀全文...
星期日, 2月 01, 2009
[資料]鄭曼青宗師影片收藏
鄭曼青宗師,浙江永嘉人氏,民國紀元前十年(1902年)農曆六月二十五日出生(清光緒28年壬寅),逝世於民國六十四年(1975年)三月十四日,享年七十五歲。以詩、 書、畫、中醫及太極拳五種絕藝享譽於世,故有「五絕老人」及「永嘉五絕」之讚譽。先生二十七歲在上海從學於太極拳大師楊澄甫,習得楊家太極拳,後任職湖南省政府咨議兼國術館館長期間,為便於傳授學習,乃刪減老架的重覆招式,精簡為三十七式,名為「鄭子簡易太極拳,現多略稱為「鄭子三十七式」太極拳。
鄭宗師的事蹟中,最眾所熟知,即為民國三十四年春,應英國駐華大使薛穆之邀在使館表演太極拳,席間應英軍要求切磋,先生以「玉女穿梭」將英軍將士打出丈外,旁觀者無不瞠目結舌,直誇太極功夫高超。民國三十八年,鄭宗師來台後,假台北市中山堂頂樓教授太極拳,而當時隨行之弟子有劉錫亨、陶炳祥、梁棟材、王詩章等四位。隔年夏,于台北創辦「時中拳社」,作育英才。
1.早期之拳架
2.後期之拳架
3.太極劍教學
4.推手教學
5.鄭曼青祖師與陶炳祥老師推手
閱讀全文...
星期五, 1月 23, 2009
[公告]新春拳社休假 1/25~2/1
日期:1/25(星期天) ~ 2/1(星期天)
各位鄭子實用太極拳社的師兄姐們新年快樂,
在這裏先恭祝大家牛轉乾坤開鴻運,拳藝增進身體健康。
農曆年拳社預定休假時間 1/25 ~ 2/1
1/25 (星期天) 除夕 放假
1/26 (星期一)大年初一放假
1/27 (星期二)大年初二放假
1/28 (星期三)大年初三放假
1/29 (星期四)大年初四放假
1/30 (星期五)大年初五放假
1/31 (星期六)大年初六放假
2/01 (星期天)大年初七放假
2/02(星期一) 開始上課
閱讀全文...
星期三, 1月 14, 2009
星期一, 1月 12, 2009
[記錄]年節尾牙聯誼聚餐
地點:中山體育館、新享天
記錄:侯智仁
假日清晨寒意襲人,中山公園運動的人也稀疏了不少。本計畫早點到教練場的我,只因難擋溫暖被窩的誘惑攻擊而遲出門了,可鄭教練卻不懼嚴寒地早在教練場等待著學員。當時真該拍照存證,我卻一心只想到練拳時間到了,記錄的事便一股惱地忘了,真是抱歉了。
各地教練場 |
今日的重頭戲當然是我們「屏東鄭子實用太極拳社」的聯誼聚餐活動,為了配合這個活動,特延長周日的練拳時間,順道邀請其他教練場的師兄姐們若有時間可先一起來練拳,之後再到餐廳享受美食。沒多久其他師兄們也都陸續出現,在做完暖身運動後,便開始了推手練習。
拳社活動集錦 |
本來周日教練場所排定的課程是以「太極對劍」及「推手練習」搭配教學的,但今天因為活動的關係便以「推手練習」為主。
拳社活動集錦 |
上圖為黃昭信師兄及吳俊鋒師兄在練習定步單推手,單推手是推手的基本功之一。談到推手可說是「印證鬆柔」的最佳方式之一,在透過師兄弟們的互相餵勁同時,就能知道平日的練習方向是否正確。
拳社活動集錦 |
上圖為王瑞欽師兄及蘇宋榮師兄在練習「定步雙推手」,在漸熟單推手之後,便可進入定步雙推手的練習。兩者在鬆柔的要求上是相同的,只是雙推更具陰陽變化之運用,所以教練在教學時雖會變換訓練的課題,但其最終目標總是不離太極拳的「鬆柔」之道。
拳社活動集錦 |
上圖為張群昌師兄及林俊宏師兄在練習雙推手,其實當天還有其他師兄一同在練習,在練習中忘了留影下來,有些遺憾。不論如何,練拳的時間總是過的很快,一下子就到聚餐的時間了。大家便開始朝餐廳出發了。
聯誼活動記錄 |
這次聚餐的場所是林務局的陳師兄所推薦的,可惜他另有要事反倒無法參加了。餐廳從外看來雅緻素淨,不知今日的菜色如何? 頗令人期待呢。最早抵達的是陳老師伉儷,在門口寒喧一番後,便先入座等待其他師兄姐們的蒞臨。
聯誼活動記錄 |
鄭教練一家人的合照,師母及小朋友也一來參加拳社的聚會,現場唯一的小公主喔。最左側為張群昌師兄。
聯誼活動記錄 |
上圖由右至左,鄭仲擇教練、張群昌師兄、蔡文安師兄、林周天助師兄。教練在席間還順道邀約,計劃下次是否一起到泰武或戶外,在大自然中練拳順道郊遊踏青,聽起來就很不錯,吸收大自然的能量,功力看看能不能再增加一甲子呢?
寄件者 聯誼活動記錄 |
上圖由左至右依序為黃昭信師兄、陳文章老師及其夫人、吳俊鋒師兄。在下平日常受到陳老師的指點,真的是受益良多。吳師兄是近期加入新學員,之前也曾接觸過太極拳,但他在閒談中說到,在從學鄭教練之後,才暸解何謂真正太極拳的鬆柔。在下也深有同感。
聯誼活動記錄 |
上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王瑞欽師兄、陳貞祥師兄、林俊宏師兄、蘇宋榮師兄及黃昭信師兄。這次聚餐席開兩桌,聽王師兄說比去年人數稍多,相信來年一定會更多的,畢竟德不孤必有鄰,像教練這樣真正有價值的拳藝,一定會有更多人想來學習的。
聯誼活動記錄 |
教練舉杯恭賀大家「新春愉快」,期許新的一年大家拳藝更加精進,身體健康。 聚餐也成功在此畫下完美的句點。
聯誼活動記錄 |
最後當然不能免俗的來張大合照,呵,這是在下唯一一張有露臉的照片了。也在這裏祝福我們拳社所有的學員新的一年,事事順遂,牛年行大運。
閱讀全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