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9月 28, 2009

[資料]課堂筆記 97.09.27~98.07.05

《太極筆記》 鄭仲擇教練講述 陳文章教授整理

將平日與鄭教練習練推手時,教練諄諄提示之要點與心法記錄,加上自已心得體會筆記留存,今提供大家分享,便師兄弟及太極拳愛好者參考。功夫無息法自修,還望不吝指教!

97.09.27(六)
.鬆得快,讓來力無著力處,如被黏上即難化解。而要鬆得快,必反覆推手練習。從腹部(丹田)鬆開或肩肘鬆開,視狀況練習,但最終還是在「鬆腰」、「腹內鬆淨」。皮膚的敏銳度,要感覺對方碰上就像針札到一般,自已須迅速鬆開。

. 鬆化再提勁,再發勁,再連續發勁,即纏絲勁綿綿若存,滔滔不絕,待對方纏住、緊縮,再發勁送出。

. 鬆化再發勁,較易發得出勁道。
. 上有提勁,為虛靈頂勁;下有沉勁,為鬆沉入底。此如張弓蓄勁,最能發出鬆彈勁道。

97.09.29(日)
. 黏住對方,對方欲抽手時,要鬆鬆的黏住,因己已於內在蓄好勁,鬆沉之作為即在蓄勁,拉好弓,等對方比自己硬時,對方即成箭,隨時可放箭射出。
.來力要鬆柔貼住,隨其力之去向,待對方力盡欲抽手,隨即黏住,並以蓄好之勁,在「合」之情境中得機得勢而發勁。

.「合」之功夫,在讓自己徹底鬆淨後,化為液體(如水),並及於氣體(如空氣),在無我之境下,將對方包裏住,籠罩住,使不得脫身,而化被動為主動,主宰對方去留。「合」之最高境界,其實就是「無我」之境,即莊子「庖丁解牛」中無厚之刀的境界,而後「游刃有餘」不待言矣。

. 「纏絲勁」,如繫物一圈一圈、一波一波的纏住對方,愈纏愈緊,讓對方毫無退路,如竭澤而漁。對方僵硬易纏住,若鬆則要多纏幾圈才能纏得住。

97.10.03(五)
手臂被往後牽動時,身體會微微向前,以利於發勁,這時全身仍得保持鬆柔境界,手臂不可用力,手臂仍是原位鬆開,只承受對方勁力,並隨其勁力而走。

鬆得快,不能讓對方搭上手再鬆,被搭上手再鬆,就太慢了。易受制,喪失輕靈之妙。要感覺對方手如針剌,敏銳去感覺回應,並迅速放鬆。

先鬆,再隨來勁走化,而不是自己走化。打拳也是,鬆以後,只意念上想跨腳,自然能鬆沉轉換,而不是鬆了以後,意念再沉以便跨腳,如此就失去腳上之輕靈。

跨步履手,先鬆沉,再貼合對方,以己之鬆柔如水,滲透融合為一,再最後發勁。如貼合不密,中有空隙,易讓對方有可趁之機,反受制。

97.10.04(六)
鬆化後發勁,要再鬆一次再發出,勁道比較強勁利落,發時必須輕輕鬆開再發出,使中間無空隙,但不存著打人意念,也不可急發勁,急或存「打」意念,都挾帶手力拙力,而不利落。
腳掌不宜太用力,必鬆柔貼地,所謂「鬆平落地」,愈練愈輕柔,手腳皆然。腳掌如還會酸痛,則須再修正調整,看腳底是否鬆空?是否鬆沉入底?

97.10.05(日)
鬆是蓬鬆,是膨脹的鬆,而不是身體軟掉,塌陷的鬆。要從丹田鬆淨、鬆腰等意念去鬆。由丹田腰際放射狀鬆及於全身,像氣球充了氣,以接來勁。一接來勁即隨其力道「沉」化其來力,再以湧泉保持鬆柔軟彈力,讓尾閭提勁,傳遞至對方僵硬點,慢慢滲透,由此穿透其中心點,使其中心與重心拆離而失去重心平衡,而拔根。拔根後即可輕而易舉的將對方發出。

鬆時必保持「原空位」,從內在意念鬆,讓外形不變。如稍一移動或變形,即有亢或丟的可能。「預先鬆」要保持「原空位」,空位由對方填補,以形成「合」,合至無空隙,即可「出」。此為拳經「引進落空合即出」之原理。

97.10.08(三)
沉是腳底放鬆放柔,讓身體像自由落體般漸漸墜沉,與對方接觸處(手或臂)在不脫離狀況下,就形成黏吸之力,像吸盤般吸住而引進。有如翹翹板軸心不移動只是轉,以一端移動去牽動另一端所受重力。腳底一沉,與對方接觸點隨即浮起,一沉一浮,形成飄浮狀態。沉下時,手臂乃至於全身不可抽回或內縮,腳也不可蹲下,否則就僵硬,做不出沉浮之效果。

97.10.11(六)
鬆沉化解來勁,隨即提勁,「合即出」,「即出」是發勁,很自然的送出,熟能生巧,微妙感覺對方已經被「合」,對方未鬆而是僵住,自己已微微感覺到,自己從尾閭(及腹內、丹田)提起的勁;源源不絕的傳遞到周身,這叫「氣滿周身」。與接觸點,一接觸,從輕微的點,擴展成線、面、體,像大浪般,襲捲對方。其勢可以如舖天蓋地,可以如長江大浪,滔滔不絕。加在對方身上是全面性、全體性,不是只有局部,如只有局部,則可能發的不是勁,而只是拙力。

若來力太快,與其形成彼此僵持,在身形不變,丹田瞬間鬆淨,尾閭提勁傳遞到接觸點,也可發勁打出,只是這是權宜方法,是非常方法,是使暗勁方法。
對方懈掉或僵住,即丟和頂時,勁道自然穿透其中心點與重心點,讓二者無法連結,中軸被切割破壞為兩截,此時即已失衡,輕輕推進,即可跌出。

97.10.12(日)
只練「輕」,不練「鬆」。雖然好像靈活,其實只是閃避,不是走化。「輕」只是去知覺,去靈感對來來勁,還是要全身由內之鬆透,才能徹底化卸掉來勁,並產生自由落體現象,而提勁畜勁,以達張弓蓄勁效果,否則只是以輕靈閃躲,終無還擊功能。
破解只輕不鬆方法,不能以重量加之,要輕放其接觸點,再瞬間發出,讓其措手不及。
腰腿一定要鬆,腰腿鬆上半身才會鬆。沉肩、墜肘坐腕,其實只有一個鬆字,而關鍵還是腰腿的鬆沉,〈太極拳論〉所謂「有不得機得勢處,身便散亂;其病必於腰腿求之。」

97.10.26(日)
預先鬆,鬆的快,才能適時有效的化解來勁。但須先鬆,手上懸空,無對方著力,很難真正鬆,必須練到蓬鬆,鬆時有飄浮飛揚感,在與來勁接觸時,輕輕黏住走化,若非如此,軟輕只是懈掉,一接來勁即刻凹陷,所謂「飄飄蕩蕩浪裡鑽,上輕下沉不倒顛。」上身飄浮,下身沉重,這種感覺不練出來,很難達到「鬆」的境界。
鬆之走化,必須徹底卸掉來力,而非中途運勁,徹底卸掉化淨,再提勁,走化形成圈圈,拔其根,合其勁。

97.10.29(三)
鬆化過程都要維持「美人手」的形態,鬆柔而形不變,以配合下盤鬆化。「美人手」不僵不懈,若手捲曲,則易懈,而未能黏住對方來勁。維持「美人手」形態,一方面可以呈現「原空位」之狀;一方面黏住來勁,易於發勁。
肩要鬆,肩鬆才有飄浮感,行拳時所有筋絡鬆開,形不變,全身要有飄浮感,腳底「踩浪花」,也要有飄浮盪浪的感覺。
必須體會身體「中軸線」,由腳而膝而腰而頭,形成一中軸線,有中軸線,勁才能發出。

97.11.09(日)
「飄浮感」、「踩浪花」、「頂頭懸」、「腹內鬆淨」、「開胯擴膝」、「美人手」,這些都是重要太極拳概念,必須細細體會,作為盤拳或推手基本準則,行拳前都要先思量一遍。
老子云:「虛其心、實其腹、弱其志、強其骨。」乃是腹內鬆淨,氣斂入骨的內在功夫。
其又云:「天地之間其猶橐籥*乎,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。」乃行功之重要入門,也是「法自然」之境界。

*註:橐籥(ㄊㄨㄛˊ ㄩㄝˋ)-古代冶煉時用來鼓風吹火的裝置。現在稱為「風箱」。

97.11.12(三)
鬆時要保持張力,像水的表面張力,愈薄愈好,功夫愈練愈細,以維不懈狀態,但丹田必快速鬆淨,以化解來勁,丹田預鬆,來勁被引進落空,丹田形成一圓球,靈活轉化,化解卸除來勁,並發出勁道。

全身保持鬆柔,所謂「虛靈在中」。聽勁鬆化在丹田,靈活敏銳也是在丹田,丹田鬆得靈,就能轉化來勁,輕而易舉的將來力化解並發勁。
不能(來不及)第一時間鬆化時,手或身先稍微頂住來勁,再以丹田鬆化,但這是權變,非最上層功夫。

97.11.21(五)
鬆沉時雙腳仍是鬆柔,甚至感覺空的境地,待尾閭提起定調後,腳才有著地感,但不用力踩實。
提尾閭時,腳掌有如抓地感,即是自然抓地,而非刻意以腳趾去抓地,腳底仍須持續保持鬆柔。

97.11.26(三)
推手時,手掛在對方身上,輕輕的,聽對方動靜,對方如不動抗住,即可發勁。如丟逃,則貼隨至對方頂住即可順勢發勁。
手輕是為聽勁,鬆才是根本,輕不一定鬆,但鬆一定可以輕。
輕掛彼方身上,對方已鬆,放上去即會感覺沉,如不沉,即可能抗住。聽勁要敏銳到皮毛觸感,甚至靈感到氣流的感應,〈授密歌〉所謂「西山懸磬」。

97.11.29(六)
丹田放鬆,肩膀亦要鬆,二者可以反覆練習,以達鬆透境界。
化與發都要在輕輕鬆鬆之下完成,「不動手」、「不動身」無形無象,全體透空,是在微秒細緻中進行,開始大動作習慣慢慢再修成細微。
力量化掉時,會形成一個圓圈,即使尾閭已提起,身體(尤其手臂)仍是鬆透狀態,在與來勢進入「合」時,於接觸點由尾閭之勁接上而發勁,做得不完整,發勁便不利落。
手輕輕按掛對方,聽其動靜,對方一僵隨時可發勁。自已則隨時鬆化,手不宜自動,身不宜自轉,放鬆丹田,聽來勁即可。

97.12.03(六)
鬆即是不丟不頂,始終保持鬆空境界,所謂「無形無象,全體透空。」不管是腹內鬆淨,丹田鬆開或尾閭提起時,仍維持不丟不頂狀態,全身有飄蕩的感覺。自走,即是丟,走要黏著對方來勁,節節貫串的動;僵硬即是抗,不受力,但又能黏連貼隨方是不抗。
來勁(或力)化乾淨,才能發勁,化乾淨是在尾閭提起後,全身仍是鬆空的連續化來勁,化到對方根被拔起,或抗住,再以第二次丹田放鬆提勁,發出勁道。絕不可尾閭提起身即僵硬。也不可尾閭提起同時發勁。這是拳經「活似車輪」的原理。

97.12.10(三)
黏是在「合」的情況下,不丟不頂的聽來勁動向,再化被動為主動,伺機發勁。
「合」是鬆空以後讓來勁填入自己所讓出來的空,磨合以後再借力使力,發出的勁才會利落。
盤拳架時,尾閭提勁儘量縮小,不要刻意用力(或意)提起,而是意念放尾閭,讓尾閭自然提起轉正,以達「尾閭中正中會頂」,如此膝蓋才會保持微屈(自然微屈),而不是挺直。膝蓋挺直較會傷及腳踝,而且失去虛靈鬆活。

97.12.22(一)
推手時,對手如不跟進,其勢停住不動,如能聽得到,表示你的手感比對方輕,即可得機而發勁。如來力大,不可立即用小圈圈短勁發出,此易形成硬碰硬,必先引進落空,再以小圈藏大圈方式發出,即得勢發勁。

接手時,腹內立即鬆淨,以節節貫串於手上接觸點,不可只是手上局部輕或鬆,此易懈掉,被來力壓制而失機失勢。

98、元.3(六)
預先鬆以待來力,接觸時,意念還是維持丹田與腳底湧泉之鬆柔,不要去注意接觸點。(通常是手或手臂),一注意接觸點,接觸點易亢或丟,因為意念放上去,不自覺就形成亢或丟。接觸點不必在意,將其視為聽勁窗口而已。
接來力,不必刻意去主張沉左或沉右,沉前或沉後,丹田與湧泉放鬆,來力自然會沉入任何一腳,也就是說來力自然會給方向。【祕經】所謂「無形無象,全體透空」。「無象」或可解為「無向」,又【拳經】所謂「立如平準,活似車輪。」平準隨秤物自然浮沉,自然浮沉才能如車輪般靈活圓化,也才能「偏沉則隨」。

98、元.4(日)
莊子說:「真人之息以踵,眾人之息以喉。」太極拳講求「鬆沉入底」,全身鬆透,氣隨意沉入丹田,透入湧泉,如水之就下,應即「息以踵」之境界。太極拳呼吸講求「細、靜、慢、長」,非刻意,而是全身鬆柔,氣息自然養成「細、靜、慢、長」,而非憋氣、鼓氣可達到,憋鼓氣反而造成心悸、心跳急速更是反效果。惟有以意念導引,氣自然養成深長,莊子又曰:「古之真人,其寢不夢,其覺無憂,其食不甘,其息深深。」這都是養生之道從生理與心理產生的境界,因此太極拳是身心合一的養生之道。

孟子曰:「以理率氣。」以太極拳而言,意念是主帥,氣是部眾,部眾自然隨主帥而行動,才不至於紊亂,才是一支好軍隊。乃至最高境界,意氣如一,天衣無縫,純任自然,亦即莊子所謂「聽之以氣,而不聽之以心」,以氣聽即自然回應,平常心之境界。不須加思索,舉手投足,皆符合自然節奏。

98、元.8(四)
「彈尾閭」,鬆沉之後,尾閭要有彈起的感覺,如果沒有這種感覺,表示身體沒有鬆沉入底。尾閭彈起,身體依然保持鬆柔狀態,與來勁進入「合」的情境,待對方頂抗或丟逃,即可順勢發勁。
鬆沉愈徹底,尾閭彈起愈自然,愈滑順,發出勁道愈清脆利落。鬆沉未入底,發出勁道難免還夾雜一些拙力成分。所以鬆得徹底,沉的徹底,才是太極的真功夫。

98、元.13(二)
化與發的理念必須整合,如此在鬆化接著發勁時才不會中斷,一中斷氣就斷,不能連成一氣就發不出勁。所以在鬆化當下即要含有發勁的念頭,但不一定要發勁,要不要發還要看對方抗或丟而定。
發勁是用「彈尾閭」的功夫,尾閭彈起時,全身仍要不著力,維持鬆柔,尾閭彈起自然瞬間發出利落勁道。意念不刻意放在接觸點。如意念放在接觸點,接觸點即產生拙力,勁道即失去鬆脆利落境界。
「彈尾閭」,與太極前輩大師董英傑所謂「吊襠」,應是同一功夫。(見董英傑【太極拳經驗談】。)

98、元.15(四)
「黏」是自己鬆柔的狀態,讓對方陷入泥淖般,其力愈大,其陷愈深,愈不能自拔。此時,自己之鬆柔如液體般,無空隙的包裏住對方,這就是「合」。此刻尾閭彈起即可發勁。尾閭彈起,還是保持鬆柔,使「人不知我,我獨知人」之境,方能有讓人猝不及防的勁道。

手感輕,看是靈活,雙手揮舞,其實並不鬆。應對時,不必隨其手勢起舞,一鬆沉提勁往前送,以突穿其身體之意念,直線向前,此時,其為自救,又因不鬆,身體或手上必然產生抗力,即可順勢發勁送出。

98、元.18(日)
「彈尾閭」,其實只是將意念放在尾閭,不是刻意去彈或是去提。意念放尾閭,尾閭自然在鬆柔中轉正,而完成蓄勁待發的氣勢,【十三勢行功心解】所謂「曲中求直,蓄而後發」,大概指的是此種境界。

身愈鬆沉,尾閭彈得愈細,發出的勁道愈乾脆利落。且因身形維持在鬆柔狀態,蓄勁過程在短暫中順勢完成,不易被察覺,待對方犯錯,即可將對方如箭般射出,所謂「蓄勁如張弓,發勁如放箭」。【十三勢行功心解】

98、元.20(二)
「彈尾閭」,只是將意念放在尾閭,而不是彈起,更不是將身體彈起。勁與尾閭蓄存狀態,身體依然保持鬆柔,腳底依然鬆空。如此較能化淨來力,且勁道能謹密沉靜,應變空間也會變大。身形太快彈起,應變空間易變小,如不能得機得勢,自己反陷進退兩難局面。

尾閭不刻意彈起,身形不立起,拳架盤起來高低起伏變小,即能讓拳架在自然鬆柔中保持一定高度,上下震盪在外形變小,功夫由開展而入於縝密,身心進入更高的鬆靈境界,正如李雅軒大師所謂的「輕靈勁」。(見張義敬【太極拳理傳真】),但切記非刻意將拳架外形拗成一定平面高度,硬拗只是「僵勁」的死拳,差之毫釐,繆以千里!

※ 李雅軒大師把太極拳分成五種勁,一、僵勁,二、僵柔勁,三、鬆沉勁,四、輕靈勁,五、虛無勁。

98、元.21(三)
鬆沉得法,意念放尾閭,外力接觸點不反應,全身鬆透狀態,此時如外力加緒於己身,全身會如充滿氣的球般,將外力彈出。彈出點不一定是接觸點,也可能對方任何抗力點,鬆柔的膨脹勁道自然會找到出路。
鬆柔狀態,尾閭存意念,並非彈起尾閭反擊來力,而是用尾閭彈起化掉來力,但尾閭只是意念,並不是彈起身體,亦不浮起。如此發出之勁道方會利落強勁。

98、元.24(六)
【十三勢行功心解】曰:「能呼吸,然後能靈活。」一呼一吸之間蘊含走化與蓄勁功夫。丹田一鬆,氣沉呼出,配合來力深淺,按節奏呼出,即所謂的「吐故」;意念放尾閭,立即轉為吸,全身飽滿,勁亦湧現,即所謂「納新」。一呼一吸之間,身形在不丟不頂之情境下,依節奏運行,亦即「以心行氣,以氣運身」之道。又曰:「意氣須換得靈,乃有圓活之趣。」呼吸轉換順暢,身體隨之鬆活,即所謂「靈」,如手亂動,身體亂轉,就不是「靈」,而是妄動,氣反而中斷成憋氣或急氣,身形變僵或懈塌,就是「不能呼吸」,不能呼吸就不能靈活,就缺少圓活之趣。

「虛靈在中」,全身保持鬆活,尤其胸口鬆,心無罣礙,身體任何部位都能化,都能鬆。「全身是手,手非手。」勿須窮於應付接觸點,全身在虛靈境界,呼吸靈活,自然能牽引來力,化解其攻勢,甚而產生化發勁道。

98、2.2(一)
初學太極拳不能從「呼吸」入門,意念執著呼吸與動作,反而手忙腳亂,或憋氣、促氣。練到全身可放鬆,可以鬆沉入底階段,表示功夫有一定程度,這時候就慢慢感覺盤架子或推手只剩下呼吸。在全身鬆柔境界中,呼吸是全身的呼,全身的吸。呼吸再也不只是肺或丹田的事,而是身體在動作、運轉虛實之間的節奏,全身從內臟到骨骼經絡像在自我按摩般舒暢輕鬆。

全身性鬆沉呼吸有如大自然節奏般,春夏秋冬,二十四節氣,七十二候,都是在大地的一呼一吸間運轉交替,讓天地萬物得以生生不息。因此,太極拳應是一種回歸自然的功法,一種以人身的小宇宙展現大千世界大宇宙的生機理則。大地如何生息,涵養生機,人就應學習遵循,以立定養生之道。與吐納導引之氣功相比,太極拳全面性鬆沉之「細、靜、慢、長」呼吸,就是真正最好的吐納氣功。

98、2.21(六)
「沾」,輕輕將手掛在對方身上,此時自己手肩要保持鬆柔,以鬆去沾,一方面有利於微妙聽勁,清楚察覺對方動靜,視對方丟、頂、鬆而決定如何回應,一方面如對方還擊時,自己早己「鬆」了,讓對方毫無借力機會。

沾連貼隨都要全時保持在鬆的境界,不用任何拙力,沒有拙力,就不會給借力,全身重心也能保持在平衡狀態,雖身形有變化,手臂延伸,但因為是鬆柔的延伸,仍不會給借力機會。
 手不連隨,易失去探測察覺對方動機訊息,連隨但保持鬆柔,做到「我知敵,敵不知我」。才能隨時掌握情況。

98、2.23(一)
腹內鬆淨,提尾閭,意念輕放尾閭,此時吐氣(哈)與吸氣(哼),中間須有一轉換。丹田氣一放,尾閭一收,身體仍維持鬆柔狀態,「轉換虛實須留意」,轉換之際有虛實感覺,即是提勁功夫。

98、2.28(六)
沾上對方時,肩、腕、手都要鬆,鬆著沾,聽對方動靜,對方頂或丟時,即可發勁,如鬆則繼續連著,但仍保持鬆沾、鬆連,讓對方一點借力都沒。但不能不連,不連就很難測知對方反擊路線,對己反不利。
手雖然連著對方,但一點都不用力,此非內鬆之功不可。外觀不露痕跡,鬆鬆柔柔,對方用力反擊,可讓其如陷泥淖之中,欲進不得,退亦不得,隨我宰制。

98、3.10(二)
對方手未掛到己身之前,先要鬆,被掛上再鬆就已來不及。隨即沉,引進來力,讓來力沒任何著力處。但沉不是丟,是整體性的放鬆之後,身體鬆沉。「丟」是局部(通常是手)緊縮或退縮。「沉」會呈現圓球化勁,「丟」則陷於凹凸之僵硬。二者本質上有大差異。
「一羽不能加,一蠅不能落。」宜在介於丟與頂之間的「鬆」與「沉」求之。不丟不頂,以迎接來力,內觀自己身心的鬆沉與提勁。使來力自然被送出而不覺,這才是太極功夫。

98、3.11(三)
推手猶如盤拳架,不管對方來力如何,只要循著自己鬆沉節奏進行,勿須等對方手掛上。等對方手掛上,即已抗力給對方,已落入「頂」之誤;自己手縮回,屬局部鬆,身體不沉,已落入「丟」之誤。按自己節奏進行,對方手按上來,自己已能呈現「一羽不能加,一蠅不能落」之情境,將對方力量引進落空。對方如中途變招,不按手臂而去推身體,這時因鬆沉與提勁不斷的運作之中,足以將來力反彈而出。勿須去理會,或用手去擋,或想再去化,都是錯的,只要依自己鬆沉提勁節奏進行即可。

鬆沉提勁之連續性節奏,就像旋轉中的球體,一碰觸會被彈出,又像拉開的弓,一碰其弦,即被射出。

98、3.20 (五)
吐氣時腹內鬆淨為「含胸」;轉換時,氣一放,變吸氣。胸肩鬆開,同時尾閭自然提起,為「拔背」。含胸拔背為吐氣吸氣之內在鬆柔,而不是身體刻意縮胸與挺胸。縮胸與挺胸使身體僵硬,已非太極之道。

拔背時尾閭自然隨之提勁,但身體仍維持高度,不會浮起,浮起乃因過度用力或腳蹬地,已失腳底鬆空與用勁不用力的拳理精神。

98、3.25(三)
「太極無手,有手非太極。」是指腹內鬆淨,蓄勁完成之後,胸口鬆開,肩背鬆開,手自然無力。此時,有手等於無手,因意念不在手上,意念如在手上,就是有手,有手身體僵硬,無手可輕鬆化解來力,引進落空合即出,將勁發出。
盤拳架,手的動作是鬆沉之後,尾閭提勁之「節節貫串」,是整體性動盪,而非局部亂動,局部亂動易受制於人。

98、4.11(六)
「鬆沉」:先鬆後沉,雖動作看似連為一體,但先沉易變成「蹲」,故輕靈敏銳應在「鬆」上要求,由鬆而自然沉,較可體現「自重量」的沉。
「無畏」:推手必建立無畏精神,不怕被推出,隨時可以被推出而無所謂,如此心中「無畏」,才能身心徹底放鬆,而達到鬆柔境界,否則遇到硬手或快手,就難免丟頂。
「輕靈」:沾連對方必輕,一重即被借力。
「鬆淨」:化得乾淨,不急著反擊,鬆得乾淨徹底,自然能以勁道還給對方,不必刻意反擊。

98、4.12(日)
能鬆沉,勁道自然會找到出路,所謂「自然得路」,在鬆柔的飄浮之下,像洪水遇到阻礙物,順勢衝擊而使崩落。其崩落點即在勁道達到的阻礙點上。
如刻意去推對方,就只是用了力,只是局部使力,而不是勁,勁必來自於鬆沉與飄浮的「勢氣」。

98、4.13(一)
「虛靈頂勁」,與「腹內鬆淨」,有如上下對拉,在意念上,形成一懸吊狀態。一上一下,讓氣之運行保持均勻完整,鬆而不懈。
「虛靈頂勁」,意念上有如頭髮被束起往上拉,此時腳底如能鬆空,身體就如飄浮的木頭,稍一蕩開,就能形成強大勁道,像大鐘的撞錘般,懸吊才能輕而易舉的撞出氣勢。

98、4.22(三)
「鬆」只是丹田鬆開,在「頂頭懸」狀態下,形成張力,隨時發勁,而不是凹陷。沒「頂頭懸」,易形成凹陷,勁就不勻整。
掛在對方身上的手要輕,一用力,就成肉掛上肉架子般,變僵死遲鈍。輕掛就能鬆得快,而達到「靈」的境界,且輕則易鬆,易發勁,並讓對方不知不覺。

鬆沉之後的飄浮必保持肩鬆,所謂「沉肩墜肘」,肩一聳起,身體即僵硬,易受制於人。胸口鬆開,帶動沉肩墜肘,亦成「拔背」之勢,尾閭之勁自然提起,節節貫,以至於頂心,而形成全身充滿勁氣之狀。

98、5.30(三)
接勁時,先「引進」,再「落空」。「引進」時,雖身形已鬆沉,但「落空」時再鬆一次,讓腹內鬆淨,使鬆沉能產生一股「勢氣」,也讓對方根被拔起。
先引進再落空的方式,就不必最後用小圈圈發勁,勢氣本身已是蓄勢待發。若大圈圈去化,最後還是要以小圈圈發勁。
先「引進」時,是讓對方黏上,引進二三分時,即以「落空」帶入沉中,而產生勢氣,剛好完成蓄勁。

98、6.12(二)
第一時間「鬆」時,由腹內鬆淨,鬆到背部,可以讓腳底的沉重感較輕,腳底變靈活,更有利於發勁。亦即不是由丹田鬆到腳底,而是鬆到「背部」,再到肩部。


98、6.14(日)
「鬆」必養成自然習慣,隨時隨地,不分防守或攻擊,靜止或走動,手搭上對方時,全身已鬆。對方反擊或突發攻擊,腹內立即可以沉,並盪出勁來。能如此才是太極所講求「鬆」的境界。可以無懈可擊,否則,稍一懈怠,或僵硬,待被搭上時才要鬆,就易輪為左支右絀,受制於人。

98、6.20(六)
欲發勁,於盪起時,身體必須微微前進,以貼近對方,做好「合」的動作,如與對方距離太遠,就難以發出強效的勁。

無論如何,所有反應都在丹田的鬆,意念不可放在手臂與其他肢體部位,只許放在丹田,由丹田的鬆及沉以吸納回應對方來力。意念放在肢體部位,該部位立即變僵硬。且意念所及必會作出動作,於是變成局部動作,而成凹凸面,凹凸很容易被鎖死。

98、6.26(日五)
鬆沉飄盪,像水草,隨水流。而飄盪,柔弱無力,綿綿無骨。又像揮舞的彩帶,又像揮動的馬鞭。彩帶馬鞭本身柔軟不著力,隨握把而盪動飄浮。
推手中,何以被鎖死? 其因在鬆得不夠快,待對方手掛上時即失先機,此時再要沉化,即成凹陷。鬆得比對方來力快,自然能沉化成圓。

98、6.29(一)
盪起時,全身仍須處於鬆透的狀態,才能發出清脆利落的勁,稍存僵硬,手上有力,不但容易被借力,且發出的勁,只是拖泥帶水,不利落。
愈鬆愈能粘住來力,愈能與來力融為一體,愈能達到「合」的情境。
發勁存乎「意念」,意念所出,全身經絡運行會整為一體,形成放箭般勁道。所以基礎功力的訓練,有如練兵,意念如司令,平常訓練有素,一上戰場,司令一發令,全軍自然可不假思索,一致攻向目標。

98、7.5(日)
肌肉筋骨放鬆,以原空位放鬆,待來力微觸時,觸點瞬間觸動尾閭,尾閭隨即鬆沉,以回應來力。如蓄勁,如張弓。遭對方一碰觸,尾閭一點即如箭尾之抵住點,將箭引入,弦拉開,即完成蓄勁程序。

搜尋此網誌